查看原文
其他

译研人物丨阿尔巴尼亚翻译家斯巴修: 以翻译呈现当代中国 以文学促进中阿交流

中国文化译研网 CCTSS 2020-10-29

伊利亚兹·斯巴修,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会长、阿尔巴尼亚Albchrome有限公司顾问兼译者、阿尔巴尼亚-中国商会董事会委员。斯巴修多次担任阿尔巴尼亚高层政府代表团的翻译官、并发表多篇有关中国哲学、文化以及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的文章,他还翻译了莫言著名小说《蛙》,该书是首次直接由中文翻译为阿尔巴尼亚语的译作。


五次来华,见证北京日新月异


1974年10月,斯巴修由阿尔巴尼亚政府委派前来中国学习汉语,从此开启了与中国的奇缘妙旅。“在来到中国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汉语。阿尔巴尼亚一直与中国保持亲密的‘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关系,因此我们作为‘友好使者’被派往中国学习汉语。”斯巴修回忆。
从最初汉语零基础到与中国朋友无障碍的交流,斯巴修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我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因为汉语的音调逐渐喜欢上了中文。当时北京语言学院大部分是外国人,中国人非常少。我有幸与一个中国舍友共同生活,这使我的汉语水平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斯巴修说,在学习汉语发音的过程中,他比其他外国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快,因此他常常充当中国朋友与外国朋友之间的汉语“翻译官”。
一年后,斯巴修转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学习了四年的汉语。1980年,斯巴修回国,在阿尔巴尼亚国际电台从事记者工作,主要做分析与评论。在此阶段,斯巴修并未中断与中国的联系。他不断翻译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类资料,曾陪同阿尔巴尼亚总统赴华进行政事会谈。除了翻译之外,斯巴修还经常写一些有关中国的文章,从多种途径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2002年到2006年,斯巴修再次来到北京,在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任外交官一职。2006年底,斯巴修离任之后,便在北京成立贸易咨询公司,开始以新的身份——商人,继续深入了解中国。2012年以后,斯巴修回到阿尔巴尼亚,开始投入翻译工作。
他还与朋友共同创建了“阿尔巴尼亚-中国文化协会”,并任会长一职。他介绍,“文化协会的目的主要是发扬阿尔巴尼亚与中国之间的友好传统,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国之间的关系,把两国的兄弟情谊传递给年轻一代。同时也鼓励在华读书的阿尔巴尼亚年轻人投入到翻译工作中来。”文化协会成立以来,主要承接大使馆推荐的中国艺术家、艺术团的展览与演出工作,同时,翻译出版有关中国故事、历史社会、文学文化方面的图书。
谈起北京,斯巴修自豪地说,“北京从当时的长安街、天安门发展到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我以学生、记者、外交官、商人和翻译家的多重身份,见证了她的变化与发展”。

《蛙》——首部从中文直接译为阿尔巴尼亚语的中国当代小说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经济、政治类不同,不仅要考虑语言翻译的难度,还要考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斯巴修坚持这样的翻译理念。在开始文学翻译之前,他一直从事外交、经济方面的翻译工作,当出版社邀请他翻译《蛙》时,他有些犹豫,“翻译家的工作应该是更好地去传播原作”,斯巴修担心自己无法翻译出原著《蛙》的格调与精神。但在看完《蛙》之后,他顿时有了信心,“阿尔巴尼亚也有计划生育,《蛙》的题材对于阿尔巴尼亚的读者算是熟悉的。”斯巴修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即完成译本。在此之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其他语种(俄语、英语等)转译为阿尔巴尼亚语,《蛙》则是第一部由中文直接翻译为阿尔巴尼亚语的中国现当代作品,并获得该年度阿尔巴尼亚最佳译本之一。



忠于作家,翻译要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

在问及对译者和译作的看法时,斯巴修表示,要做一个充分尊重作家的翻译家。他说,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作品被译成法文在法国广为流传,有人问及译者,这部作品的畅销是作家的功劳还是译者的功劳?类似这种问题,他也经常遇到。“《蛙》出版之后,很多媒体和记者追问,《蛙》(译作)算是莫言的作品还是我的?每当这时候,我都会斩钉截铁地回复:‘这完全是莫言的作品’”。
“我只是去翻译作品,而不能去改变它”,这是斯巴修一直坚持的翻译原则——译者的使命是去翻译作品、去传播作品,而不是为了创作作品。提高原作的水平不应是一个译者需要考虑的事情,因为你在选择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已经认定这是一部好作品。
在翻译过程中,斯巴修也极力保持原作的行文风格与内容精神。“文学翻译与政治、经济方面的翻译不同,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翻译,这其中包括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样貌。”他举例,在翻译《蛙》的过程中,遇到“炕”一词,这是一种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生活工具,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词语,但在阿尔巴尼亚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实物和词汇。这个时候,把“炕”简单地翻译为“床”就不准确了,将会失去“炕”中保温、取暖作用的含义。他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是拼音注释法,先对“炕”进行注音,再对其进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解释。涉及到类似的词语,不能简单地将其翻译成同义词,这样会失去一些特定地区和国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韵。
谈及阿尔巴尼亚中国图书市场情况时,斯巴修介绍说,近几年市场开始出现有关中国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图书,但整体上依然需要更多有关中国故事、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文学等方面的好作品。“相对于中国功夫、哲学思想等传统文化、古代经典著作,当代中国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斯巴修语气肯定地说,“面对现实,面对当下,了解与宣传当代中国则显得更加有意义和重要”。写在最后的翻译家心愿
斯巴修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将在近期出版。除了莫言之外,他还对余华、毕飞宇和80后作家感兴趣,斯巴修特别希望能通过中国文化译研网找到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他的翻译工作带来便利。本文为“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研修嘉宾系列专访之九。

作者程熙

编辑刘继宗

本文为中国文化译研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文化译研网长按二维码关注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